2025-01-14 11:48:20 | 瓜准网
2022高考志愿填报即将开始,本文将为您推荐适合文科生的二本大学排名与文科热门专业,具体如下:
教育学:近年来,教育学领域出现了如青海民族学院的民族传统教育、四川农业大学的旅游管理教育与林学教育、杭州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的人文教育、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烹饪和营养教育、山西农业大学的农艺教育等交叉专业。
英语:很多高校开设了复合专业,例如对外经贸大学的商务英语、中国传媒大学英语专业的节目主持方向、上海财经大学新设的财经英语专业。
金融学:一些衍生专业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投资学和保险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山大学的金融工程等。
国际经济贸易:除了基础课程,学生还需学习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征,掌握经济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涉及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毕业后,可从事国际市场销售业务或研究管理工作。
适合文科生的二本大学:广东商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长春税务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南京审计学院、贵州财经学院。
瓜准网(https://www.guazhun.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023全国文科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的相关内容。
2023年全国文科二本大学排名中,浙江工商大学位居榜首,四川外国语大学紧随其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位列第三。这三所学校的综合排名在文科二本大学中表现出色。文科二本师范大学排名及分数线二本师范院校的排名及录取分数线:1、西安文理学院:最低分数线为431分。2、宝鸡文理学院:最低分数线为424分。3、渭南师范学院:最低分数线为419分。文科:宝鸡文理学院:2021年最低分数线为488分。二本师范院校的排名及录取分数线如下:1、云南师范大学:最低分数为530分。2、天津师范大学:最低分
文科二本大学排行榜及分数线文科二本大学排行榜及分数线如下:1、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上海市属的一所会计、金融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6年3月,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校现有松江和徐汇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51亩,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学校分数在520分左右。2、上海海关学院。上海海关学院是经教育
全国二本大学排名和录取分文科录取分数最高,排名前10的二本大学(1)上海海关学院:515分(2)浙江财经大学:506分(3)重庆师范大学:505分(4)辽宁师范大学:505分(5)广东财经大学:502分(6)集美大学:502分(7)四川外国语大学:501分(8)山东财经大学:501分(9)湖南工商大学:500分(10)浙江传媒
2023全国文科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2023年全国文科二本大学排名中,浙江工商大学位居榜首,四川外国语大学紧随其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位列第三。这三所学校的综合排名在文科二本大学中表现出色。录取分数线方面,西北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二本专业为591分,集美大学的综合类二本专业为589分,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医药类二本专业为586分,重庆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二本专业同样为586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全国文科大学排行榜2023年2023年全国文科大学排行榜如下:名次、学校名称、总分、综合排名、星级排名、办学层次。1、北京大学、1209.2、1、8★、世界一流大学。2、中国人民大学、1006.85、10、8★、世界一流大学。3、复旦大学、613.24、6、8★、世界一流大学。4、清华大学、591.8、2、8★、世界一流大学。5、武汉大学、581.6
文科一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清华大学(642点)、北京大学(637点)、复旦大学(630点)、上海交通大学(628点)、复旦大学(实验班)(626分)、中国人民大学(621点)、浙江大学(620点)、南京大学(618点)、武汉大学(611点)、全国文科一本大学排名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
二本大学排行榜及分数线二本大学排行榜及分数线如下:浙江传媒学院,分数线最高排名第一名,550分。云南中医药大学,分数线并列排名第一名,550分。青岛理工大学,分数线排名第二名,549分贵州中医药大学,分数线排名第三名,548分。云南师范大学,分数线排名第四名,547分河南中医药大学,分数线排名第五名,546分。湖南工商大学,分数线排名第六名,545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
最好的二本文科大学排名最好的二本文科大学排名第一是浙江工商大学,第二是四川外国语大学,第三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1、浙江工商大学师资:学校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200余人,博士生导师130余人,正高职称450余人,副高职称620余人,博士151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3人、名誉教授3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2024-02-11 11:01:55
2024-01-24 18:05:44
2023-11-02 16:59:12
2024-01-30 16:32:46
2023-09-05 00:22:45
2024-01-17 08: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