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8:15:04 | 瓜准网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妇女,经常到她妈妈那儿诉苦,抱怨她的丈夫对她不好,小两口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可她的妈妈并没有替女儿感到不平,相反她还认为女儿如今很幸福。她的妈妈悲伤地回忆着往事:“还记得在你很小的时候,你的爸爸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一去就是几个月,就在战争期间,传来了一个噩耗,你的父亲战死在沙场上。当时我感到十分痛苦,我只盼着你父亲回来,哪怕是少了一只腿,我也谢天谢地了。“一个小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在不同的眼里,幸福也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幸福看似遥远,但离你却只有咫尺之遥,这需要我们用心灵感受,体会,品味。我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因为我们不知满足,过高地要求,不懂得珍惜眼前的事物。因此很多时候,会让我们造成悔恨和遗憾。
生在城市的我们,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倾听老师的谆谆教导,能够,能够享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我们仍不满足,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幸福,一味地要求别人,使悄然而至的幸福又远离而去。而生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我们眼中,他们一点也不幸福,似乎上天一点也不眷顾这些可怜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落后,使他们面临着失学的危机,他们不指望能够像我们一样,只望能够上学求知识,这就是他们的幸福,平平淡淡的幸福。瓜准网
这样的例子还多着呢!就像我的表哥和他的妹妹,他俩总像水和油一样,混不到一起,两人一碰面,不是吵架打骂,就是反目成仇,不是你追我赶,就是相互讽刺,有时还真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就连姨妈也没他俩的办法,让哥哥迁就妹妹,表哥自有他的道理,让妹妹顺从哥哥,妹妹又有她的说法。依我看,倒不如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我真不明白他们是怎样想的,能够成为兄弟姐妹,那是一种缘分,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能彼此成为伴侣,成为知己,在人生,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这不是一种幸福吗?一个独生子女,多渴望能有一个兄弟姐妹,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虽然说独生子女幸福,没有人跟你分享父母的爱,但是当我们进入青春期,心里有话不好跟父母老师说,又不懂分辨朋友的好坏,不能随便信任他人,因此,有烦恼也只能在日记里发泄,当父母不在家也只能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房间里看电视。假如我有一个弟弟妹妹,那该多好啊!有烦恼能够倾诉,有困难能够分担,有喜悦能够分享,这样的幸福是我所渴望的。
有人说,幸福是一杯白开水,既平淡又必须,幸福不是高贵的玫瑰,它是万花丛中的那一点嫩白色,是一朵朵纯洁的茉莉花,微风轻轻拂过,满园都会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幸福常常是一幅烟雨图,清幽宁静,朦朦胧胧。雨滴淅淅沥沥才能显出烟雨的朦胧感——倾盆大雨就会打破这张烟雨图的宁静。所以,幸福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你需要静静地以一颗平常心去感受。
突如其来的成名,让湖北农民女诗人余秀华陷入从未遭遇过的一场喧哗。据《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报道,这些天来各路人马纷纷上门拜访,媒体来了,出版商来了……当地有关部门也来了,并“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
这种情形让人既感欣慰又担忧。让人欣慰的是,成名对余秀华来讲终归是件好事,可看作是对她多年来在逆境中坚持写作的一种嘉奖。这既可以给她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带来现实的一些好处。特别是对每月仍在领取60元低保救助金的她,成名可以给她带来必要和实在的物质帮助。让人担忧的地方在于,热议之下,不乏一些不友好乃至于羞辱性的声音。虽然这可说是一个人成名的代价,毕竟余秀华从未经历过这种人生体验,这种过度消费很可能给她带来不小的困扰和伤害。
一个诗人,成名之后引来媒体和出版商竞相拜访,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当地有关部门“试图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城市名片“的举动,多多少少有将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消费“余秀华的嫌疑。且不论当地有关部门此举的动机如何,单就此举的可行性来讲就大打折扣。文学艺术类名人或者名作,一般来讲都极具个体特质,很少有什么地域属性。不能用一地“特产经济“的思维来支持文学创作。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有违文学规律。
当然,当地有关部门上门慰问余秀华,这原本不是坏事。就算这是马后炮也好,搭便车也罢,总算是一种迟来的问候。当地若想借余秀华打造“乡土作家群“的名片,也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充分尊重余秀华本人意愿。凡事就怕做过了头,如果纯粹把余秀华当作赚取政绩的工具,而不考虑诗人的切身感受,那样也是在消费余秀华,并且可能对她造成新的伤害。
处于当下社会,信息传播高度碎片化,新闻热点一波接着一波。余秀华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也可能转瞬就被抛下新闻舞台,这可能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对她的善意和尊重,要从多关注她的作品,不过度消费她开始。